<!-- toc -->

<!-- tocstop -->


第一单元:面向对象设计之职责

  • 角色、职责与协作
  • 职责驱动设计

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驱动力是对象的职责,合理的职责分配是卓越软件设计的前提。只有合理地分辨对象的职责,才能够定义良好的对象,并实现符合系统一致性的对象协作关系。

1. 职责的层次

通过职责层次模型对需求进行分析,识别出业务价值、业务功能与业务实现。职责层次的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设计者辨别职责。

  1. 职责层次的识别
  2. 职责层次与软件架构层次之间的关系
  3. 职责与概念、规约与实现
  4. 案例分析:分析邮件服务器代码暴露的问题,在可重用性、代码可维护性、可扩展性等诸多方面着手,剖析代码坏味道。通过分辨职责层次,来改善设计。并提出需求变更,从而引入对Observer模式、Strategy模式、Simple Factory模式、Mediator模式与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的对比与分析;
  5. 实战演练:设计一个作业调度框架,它能够根据指定的时间触发作业,执行自定义任务。

2. 职责的分类

职责并不等于功能,也不等同于行为或方法。分析职责,应从对象的认知与行为入手。

3. 对象的角色

角色、职责与协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,角色是发起职责的对象,职责则应该是对象之间的协作。不同角色的对象,履行的职责是不同的。

  1. 信息持有者:信息的格式;是否需要持久化;信息源的改变,是否需要更新;处理信息的方式;
  2. 构造者:构造者与构造对象的关系;构造的方式;聚合与合成;
  3. 服务提供者:主动告知,被动告知;独立的行为;提供有业务价值的行为;
  4. 协调者:如何委派和转发请求;如何通知其他对象要做的工作;如何通知状态的变化;
  5. 控制者: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;控制的决策与逻辑;驱动其他对象;收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;
  6. 案例:处理HTTP请求与应答,体现信息持有者角色;JMS对Queue的创建体现构造者角色;税务报告的生成体现服务提供者角色;服务定位器体现协调者角色;内容验证器体现控制者角色;

4. 职责与封装的关系

缺乏合理的封装,就会缺少正确的领域对象,从而导致领域信息散乱分布到系统各个方法,使得概念不够清晰,导致职责混乱。

5. 模块级的职责分配

  1. 问题分析:模块之间职责的分配,在面临三种问题时,应该如何应对?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,讨论模块之间的职责分配,以及对高内聚、松耦合的理解。同时,该问题分析还将引入Template Method模式;
  2. 问题分析:错误的职责分配带来的循环依赖问题,以及对包的复用原则的违背,提出解决办法;
  3. 模块重用:对eBay模块的分析,以及对某大型系统架构的演进,提出模块重用的方式;

6. 原则与模式

  1. 单一职责原则:分析该原则的核心思想,关注对象的变化点;
  2. 案例分析:功能引擎中对功能对象的加载,如何体现职责分离带来的好处;通过对案例分析引入Proxy模式;
  3. 专家模式:专家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持有者是操作该信息的专家;
  4. 案例分析:报表参数的处理方式,如何通过识别设计违背了专家模式,并依据专家模式对设计进行改进,从而巧妙地利用多态消除代码坏味道,并进而通过引入Adapter模式处理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;
  5. 自治对象:分析了自治对象的特征,分别包括:最小完备,稳定空间,自我履行与独立进化。
  6. 案例分析:用户状态机,给出了某金融系统中复杂的用户状态迁移,体现的复杂授权、登录等业务逻辑,并由此引入State模式来简化设计,体现自治对象的特征。

第二单元 面向对象设计之抽象

  • 抽象与变化
  • 扩展式设计

合理的职责分配并不能完全保证软件设计的卓越,因为需求变化是软件开发的常态,因此设计必须在一定程度满足变化,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。

1. 抽象的意义

抽象的关键在于寻找多个对象(或行为)具有的共同特征,并对特性进行泛化。泛化的特征可以暴露在外,从而隔离内部的实现。

  1. 用例分析:对用例和参与者的泛化;遵循的原则;
  2. 案例分析:授权框架的设计,体现了对共同特征的提取,合理引入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与Template Method模式;
  3. 案例分析:项目管理模型的抽象,通过对多种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分析,对各种模型概念进行分类,并抽象出模型的共同特征,从而简化模型;

2. 识别变化

要保证设计的可扩展性,主要过程是识别变化点,然后对变化进行封装。

  1. 变化点:常见的变化点包括业务规则、算法策略、外部服务、硬件支持、命令请求、协议标准、数据格式、业务流程、系统配置、界面表现;
  2. 案例分析:电子商务系统的Invoice业务规则,引入Specification模式;CIMS系统的机器加载策略,引入Strategy模式;短信服务,引入Facade模式与Adapter模式;人力资源系统考勤模块,引入Gateway模式;
  3. 案例分析:CQRS框架,对命令处理逻辑的包装,引入Decorator模式,并通过分析变化点,引入另一种替代Decorator模式的设计。

3. 依赖解耦

处理变化的关键是要解除对具体对象的依赖。

  1. 表驱动法
  2. 配置与反射
  3. IoC容器
  4. 惯例优于配置

4. 扩展式设计

扩展式设计分为三个步骤,分别为:分离职责各司其职,利用抽象统一接口,引用接口预留空白。扩展式设计可以有效地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。

  1. 扩展式设计的步骤
  2. 实战演练:订单处理,通过三次迭代逐步改进原有设计,并分别遵循专家模式、分离原则与扩展式设计,保证设计在修改最小的前提下满足需求变化。在设计演进中,讨论对设计模式的合理运用,并引入Specification模式;
  3. 案例分析:配置管理框架的设计,该框架能够支持配置信息的多种存储形态,包括文件、数据库、LDAP等;支持多种获取配置的方式,如Web服务,REST服务。配置管理框架的接口需要保证其统一性和一致性,同时在满足可扩展要求下,提供接口的易用性。
  4. 案例分析:消息队列规范的设计。通过分析JMS、MSMQ、RabbitMQ和NServiceBus的设计,理解抽象的含义,例如理解面向接口设计、接口隔离原则、按意图设计、Facade模式与企业集成模式。 5.实战演练:CIMS基于消息的分布式架构。通过对服务的统一抽象,以及对消息处理的职责分配,建立一个协作合理的分布式架构。设计过程中会引入Command模式、Publisher – Subscriber模式、Message Bus模式、Message Translator模式、Lookup模式。